·心脏康复对冠心病人有何益处?
基于运动疗法的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全面干预作用使得冠心病患者从中有诸多获益。
1、矫正心血管危险因素
冠心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吸烟等,80%-90%的冠心病患者至少具备其中一种,所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进展的上游治疗在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心脏康复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为期18-36个月的随访观察发现,参加心脏康复的患者较未参加者血清总胆固醇更容易达到目标值(6.5 mmol/l)。对进行心脏康复(定义为至少参加8次医务人员监督下的运动康复)的冠心病患者分别随访至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除体重/腰围/体质量指数(BMI)在第3个月时有显著改善外,其他包括血脂、血压、血糖(糖尿病患者)、吸烟状况、久坐的生活方式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在每一随访阶段均有显著改善.
2、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研究表明,定期、规律参加心脏康复的冠心病患者较不参加者死亡率可减少20%-30%。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脏康复效果的随机分析发现,运动疗法为主的心脏康复可使心肌梗死后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平均降低47%,心源性死亡降低36%,全因死亡率降低26%,分析还发现,即使是短期(3个月)的心脏康复也能改善远期(1年或更久)预后。对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术后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平均随访6.3年,与非康复组患者比较,康复组患者死亡率减少45%-47%。随着心脏康复次数增加,冠心病患者获益也更大,且不论康复次数的多少均可获益。美国一项针对30161例享受医保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年随访的研究发现,高康复次数(36次)组较中康复次数(24次)组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平均减少12%,较低康复次数(12次)组心肌梗死风险平均减少23%,而与仅参加1次心脏康复的患者相比心肌梗死风险则可减少31%,即心脏康复次数与获益程度之间存在较强的“剂量一反应关系”。
3、改善生活质量
总体来说,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指标包括身体状态(症状和舒适度)、心理状态(焦虑和抑郁状况)、社会状态(家庭生活和关系)和功能状态(工作回归程度和生活方式)等。有研究表明,心脏康复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上述指标,并且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与体力活动和职业状态相互影响。运动康复后抑郁人群总数可减少50%,焦虑人群总数减少56%,并且焦虑及抑郁程度也得到显著改善。患者无论是采取间断有氧训练还是中等强度的序贯训练,其最大摄氧量均可得到显著提高(20.3%一22.7%),反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阈值显著提高。研究发现,约80%的参与心脏康复的心肌梗死或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在1年以后可以恢复工作。
除此之外,心脏康复对于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内皮祖细胞的炎症状态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基于心脏运动康复所带来的上述巨大效益,不充足的体力活动或久坐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认为是导致冠心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就表明,不充足的体力活动与大约1/3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
·冠心病的心脏康复现状如何?
尽管心脏康复获益确切、安全性较高,但世界范围内的心脏康复现状却不容乐观,各国的心脏康复参与率均较低。在欧洲大约有30%-5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参加过心脏康复,在澳大利亚是29%,在美国约25%,而在日本只有3.8%-7.6%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加心脏康复,并且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心脏康复参与率也越低。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相对滞后,尚无文献报道确切的心脏康复开展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亚组人群中,如女性、老年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失业以及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心脏康复参与积极性更低,关于这些人群的心脏康复获益程度的文献报道也较少。除此之外,医生推荐程度、推荐患者参加心脏康复的医师类别、患者重视程度、心脏康复是否纳人医保范围以及距离康复中心远近均是影响心脏康复参与情况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60年里,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心脏康复在纠正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冠心病死亡率等方面获益确切,因而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将其作为I类推荐列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治疗指南。然而,世界范围内的心脏康复现状并不容乐观,心脏康复参与率不足50%,尤其是在一些亚组人群中更低。随着我国医疗体系健全,医生和患者心脏康复理念增强,居民健康意识深人,相信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会从心脏康复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