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胞杆菌伺机作乱
呕吐型:以恶心、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四肢无力,少数有腹痛、腹泻和发热,潜伏期较短(一般为0.5~5小时)。
腹泻型:以腹痛、腹泻为主,少数有恶心、呕吐和发热,潜伏期较长(一般为8~16 小时)。
食品安全风险,赶快来自查!
很多人觉得“炒面/米饭刚做好,吃不完,放桌上凉透再放冰箱没关系”。但实验显示,食品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蜡样芽胞杆菌数量将暴增并产生毒素。
部分家庭、食品加工小作坊或餐饮店会将剩余食物冷藏保存,但可能存在几个漏洞:
反复回温:冷藏食物多次冷藏-回温(如次日直接常温回温,未经加热后再次冷藏),致病菌多次繁殖,毒素累积,大幅增加发病风险。
冷藏温度不达标:正确冷藏需保持温度低于4℃,若实际温度未达标准(如靠近冰箱门的区域温度常>4℃,或食物堆叠阻碍冷气循环),细菌仍会缓慢繁殖,增加变质风险。
蜡样芽胞杆菌腹泻毒素:腹泻毒素不耐热,45℃中热30分钟或56℃加热5分钟均可失去活性,对胰蛋白酶敏感。
蜡样芽胞杆菌呕吐毒素:126℃加热90分钟也不失活,且对酸、碱、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均不敏感。
冷藏后的食物再次食用,务必充分加热!
食品生熟分开储存(用保鲜盒/袋),熟食放上层,生食放下层;2小时内放入冰箱冷藏,温度恒定4℃以下,存放不超2天。
第二关:加热关——彻底杀菌,拒绝“烫一下”
冷藏后的食物再次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至食物中心温度≥75℃并持续1分钟以上,避免“外热里凉”。对于大体积食物(如整块禽肉类、大份炖菜等),需延长加热时间并用搅拌、翻转的方式确保其受热均匀。
注意:加热无法完全破坏呕吐毒素(呕吐毒素耐高温)。
第三关:食用关——“看闻”把关避风险
看:若食物出现变色、发黏、霉斑或不明异物,立即丢弃。
闻:若食物散发出酸馊味、酒糟味、腐臭味等异常气味,立即丢弃。
第四关:拒绝“伪安全”
不要认为“放冰箱=绝对安全”。
不要迷信“加热能解毒”——蜡样芽胞杆菌呕吐毒素耐高温,普通加热无法破坏。
外出就餐或点外卖时,避免食用长时间放置在室温下的凉皮、炒饭、米饭等高风险食物,应优先选择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高的饭店。
别因“怕费电”不放冰箱,别因“怕浪费”吃变质剩饭菜——节约过头,就是给食源性疾病“开绿灯”!
为保证饮食安全,请记住:
规范冷藏不马虎
彻底加热不含糊
嗅尝异味不纠结
果断丢弃不耽误
参考文献
[1] WS/T 82-1996.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2]孙长颢.营养与卫生学[M].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54.
内容来源:安徽疾控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