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守护孩子健康
为守护孩子们的健康,安徽疾控为大家整理了以下防护要点,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防范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饮用、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感染。
皮疹: 典型特征为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会引起疼痛,导致孩子拒食、流口水。
其他症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特别警示——识别重症早期信号!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但少数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可能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出现以下症状,请立即送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持续高热不退: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表现:肢体抖动、抽搐、颈项强直等。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引导孩子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洁双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个人物品;家长在更换尿布、处理儿童排泄物或呼吸道分泌物后做好手卫生。
保持居家环境清洁
日常生活中定期对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衣物、被褥要定期清洗、晾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合理营养与适度运动
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鼓励孩子适当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早发现、早就医
注意关注孩子体温变化及手、足、口、臀部是否出现皮疹,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休息,避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
积极接种疫苗
目前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种该疫苗可有效降低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出现重症和死亡风险,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定期进行擦拭消毒。
强化个人物品管理
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加强缺勤追踪与疫情报告
对因病缺勤的学生,及时了解病因,并做好记录。发现同一班级或宿舍短期内出现多名相似症状学生,应及时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
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向师生和家长普及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提高防病意识。
建立家校协同机制
家长如发现孩子异常,及时告知学校;校内如发现可疑患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带其就医,并居家观察。
内容来源:安徽疾控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