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形神共养话“处暑”

处暑,标志着暑热渐退、秋凉初显,北半球体表阳气由盛转衰,人体感应天地,阳气有夏季之“繁秀”转向“容平”,情绪有激情高涨转向低落肃消。处暑节气养生按照“天人相应”观,此时需顺应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特点,调整饮食、运动、起居和情志,达到形神共养。

图片
图片
图片
      膳食养生

养胃生津,宜防温燥 

处暑后,气温下降,但白天仍然较热,天气往往多风少雨,空气湿度小,秋燥较为严重,而燥气容易损伤肺部,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因运气不同,今年处暑气温较高,多见温燥,常和肺胃津亏同时出现,出现皮肤、口唇、鼻腔干燥,及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大便干结、消瘦等。宜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喝水,多吃养胃生津、润肺清燥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祛暑化湿,脾胃和合

处暑仍在三伏之中,尚未完全摆脱长夏季节,暑热之气较盛。暑热伤气,容易导致脾虚生湿,而暑必夹湿,湿邪最易困脾,这样的气候极易造成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内伤脾胃,百病乃生”,脾胃养生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注意饥饱适宜,切勿暴饮暴食;另一方面,要重视养脾阳,在夏秋之交避免过食寒凉瓜果,最容易损伤脾阳,导致脾阳下陷而成腹泻,兼湿浊弥漫,苔见白厚或厚腻,日常饮食要清淡,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

助阳消阴长,润养五脏

处暑,进入秋季进补的好时节,但要循序渐进。炎夏过后,人的脾胃功能尚未恢复,不要急于“大补”,给脾胃一个调整期,以有营养、易消化,可调理脾胃的食物为先,选择一些“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这样既能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吸收,防止过于滋腻,引发脾胃不适。蔬菜可以选择番茄、胡萝卜、山药、茭白、南瓜、荸荠、莲藕等;水果可以选择柑橘、香蕉、梨子等;肉类可以选择黄鳝、鸭子、海蜇等。秋与肺相通应,肺主皮毛,《黄帝内经·素问》曰“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此时要少吃苦瓜、野蒜等苦燥之物。

图片
图片
      精神调摄

图片
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中医学上也有“秋应于肺,在志为忧”。因此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此时应主动、及时调整好心情,注意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做到内心宁静平和,切勿悲忧伤感。天清地明,天高云淡,适当参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活动,非常有助于缓解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促进人体气机的顺畅。

图片
图片
图片
      起居调摄

图片
处暑,即为“出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均是最生动的描述。处暑时节,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起居养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通风透气

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要再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着凉。同时,室内可养些绿色植物,净化空气,增加含氧量。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最好关窗盖被,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感染风寒。

适度秋冻

此时仍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保持适度“秋冻”。但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不可盲目挨冻,以自身感觉不寒为佳,让机体渐进式适应低温环境。老人、孩子等特殊人群,身体抵抗力弱,代谢功能较弱,血液循环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还是应及时增减衣服。

保证睡眠

处暑节气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同时此时正处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易生“秋乏”。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夏季多睡一个小时,以充分缓解“秋乏”,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图片
图片
      运动养生

图片
处暑,天高云阔,秋韵宜人,正是郊外畅游,欣赏美景的好时节。每到这时,人的身体也会进入休整阶段,需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科学运动,有效缓解“秋乏”和“神伤”。运动时间宜选择早晨和傍晚,程度以“不累”为宜,谨记“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避免过犹不及,反为运动所伤。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并注意衣着防止秋燥伤人感冒。

图片
图片
供稿:高加齐

编辑:杨莹

初审:仲晓敏

审核:张凌霞

审批:崔北勇

作者:admin

12345678910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