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立秋养生:顺应天时,润燥养肺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将至。此时自然界阳气渐衰,阴气渐长,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起居,此时养生要开始注重养阴,以“收敛”为原则,贵在养阴润燥、防燥护肺,同时也要注意调和脾胃,避免过度消耗阳气。

饮食调养

蚌埠市中医医院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主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季饮食宜收不宜散,应以“养阴、补肺、润燥、多酸”为原则。

滋阴润燥

图片
选择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凉润肺、养阴润喉)、百合(滋阴润肺、清心安神)、莲藕(清热生津、健脾开胃)、银耳(滋补生津、润肺养胃)、蜂蜜(润燥补中)、黑芝麻(补肝肾、润肠燥)等。

减辛增酸

图片
立秋后自然界“阳渐退,阴渐长”,对应人体也应减少辛散发汗的食物(如过量的葱、姜、蒜、辣椒、花椒等),转而适度增加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石榴之类食物,助收敛肺气,开胃促消化。

温养脾胃

图片
经历暑季冰饮的消耗,立秋饮食宜温和适度,避开过量冰凉瓜果和冷饮,以防加剧脾胃虚寒;可适当进食健脾祛湿的食材(如莲子、山药、芡实、薏米、扁豆等)。

“贴秋膘”莫过急

图片
立秋后有“贴秋膘”习俗,但不应理解为初秋即开始大量温补滋腻食物(如肥肉、重油补品等),此时脾胃功能尚弱,易“虚不受补”,应循序渐进,以清补平补为主。

起居调养

蚌埠市中医医院

立秋以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们的起居作息也应相应调整。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卧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使肺气得以舒展,同时也能防止收敛太过。初秋时节,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俗话说“春捂秋冻”,不宜一下着衣太多,否则易削弱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容易受凉感冒,体质虚弱者和儿童则建议早晚酌情添加衣物以免受寒。

精神调养

蚌埠市中医医院

秋应于肺,在志为忧(悲)。进入秋天,秋季景象转肃杀凄清,情绪容易低落敏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指立秋后宜内心安定平静,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可以适当增加阳光照射,调动自己的情绪,减轻或消除抑郁状态;可以勤于运动,参加一些室外活动放松心情;也可培养些轻松怡情的爱好,让身心安宁稳定。

运动调养

蚌埠市中医医院

秋季时节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干扰阳气的收敛。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慢跑、太极、瑜伽等,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防止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另外,运动后不适宜喝冷水或冰水、冰饮料,建议休息片刻待身体凉快后再喝温热水,否则容易脾胃受损。

穴位按摩

蚌埠市中医医院

列缺穴

【定位】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用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尽处凹陷中是穴。

【方法】以拇指、食指按揉或掐按穴位局部,一般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每次3分钟左右,以局部酸胀舒适为度。

【功效】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天突穴

【定位】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方法】用食指指腹按压天突穴2至3分钟,以感觉舒适为宜。

【功效】宣通肺气,止咳化痰。

摩鼻

【方法】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摩鼻翼外缘的中点迎香穴20次。

【功效】通利肺气,宣通鼻窍。

供稿:刘军序

编辑:杨莹

初审:仲晓敏

审核:张凌霞

审批:崔北勇

作者:admin

12345678910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