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睡眠障碍发病率逐渐攀升,但其危害常被忽视,往往发展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学习和日常生活时才引起家长重视。蚌埠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长期接诊大量青少年睡眠障碍患者,从中医“治未病”理念出发,提醒家长通过日常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青少年睡眠障碍常见类型及表现有哪些?
失眠
表现为难以入睡、夜间频繁醒来、早醒且无法再睡。此类问题在考试期间或情绪波动时尤为明显,也与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作息不规律密切相关。
昼夜节律紊乱
睡眠是规律性行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阴阳有规律的轮转是充足睡眠的基础。但部分青少年出现昼夜颠倒现象,夜晚清醒、白天昏沉,早晨难以起床,从中医角度看这是阴阳紊乱现象。
精神情志形体改变
按照中医四季养生,春夏季健康青少年应精神饱满、体力充沛、面色红润,若出现睡眠障碍则会出现过早衰退或不足迹象,例如精神情志方面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敏感易怒、记忆力下降,恐惧或不愿接受学习任务。形体方面消瘦或虚胖、不耐劳作易出汗、注意力难以集中,手足不安、多动或不自主抽搐等症状。
治未病科建议:从生活到身心全面干预
1
改善睡眠习惯
固定作息:每天规律作息,上床和起床时间相对固定(包括周末)。
睡前放松:避免睡前1小时使用电子设备,可尝试阅读、冥想或温水浴。
2
调整生活方式
下午四时以后不喝咖啡、浓茶和能量饮料。
晨起或者睡前规律性小强度运动,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
午休时间不超过20-30分钟,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3
自我减压与家庭支持
孩子需要正确面对学业学习与健康的关系,学会减轻压力。家长需合理调整对孩子的学业期望,避免过度施压。鼓励青少年通过时间管理、兴趣活动或与亲友倾诉缓解焦虑释放压力。
中医睡眠障碍观
中医认为健康是“形神共养”,脏腑功能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大致而言,青少年睡眠障碍是脏腑功能不和谐导致的。情绪低落、学习状态差,多责之于“心”;易怒烦躁,常与“肝”相关;思虑过度、消化不良,多因“脾”虚;恐惧畏难、精力不足,可能与“肾气亏虚”有关。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调理脏腑功能,有助于脏腑功能恢复和谐、阴阳平衡,睡眠障碍就会自然改善。
家居保健小妙招
轻度睡眠障碍者可尝试按摩穴位,如内关穴、神门穴、太阳穴、涌泉穴、三阴交穴、安眠穴等,以调和气血、安神助眠。
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提醒:青少年睡眠问题不容小觑,家长应细心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必要时寻求专业中医指导,为孩子筑牢健康根基。
咨询电话:18755213763
门诊地址:门诊楼二楼东国医馆治未病科
专家简介
高加齐
治未病科主任
主任中医师
国家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
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亲传弟子
专业特长
擅长治疗失眠症,肝胆脾胃病,肿瘤术后调理及生殖功能保健等。
学会任职及荣誉
安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安徽省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蚌埠市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END
供稿:高加齐
编辑:杨莹
初审:仲晓敏
审核:王伟
审批:崔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