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健康】明日冬至:清霜风高未辞岁,子线从南向北回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与夏至相对,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冬至后便开始数九了,天气寒冷。冬至节气的养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中医调养,健康祛病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也是防治冬病的最好时机。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采用具有辛温助阳的“三九”穴位贴敷,即中药贴敷在人体特定穴位上,疏散风寒、温通脉络、调补脏腑,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和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鼻炎、哮喘、慢性咳嗽、反复感冒等一些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可以通过穴位贴敷来达到未病先防。肾应冬令之气,此时可以按揉肾俞穴、推拿腰部、局部贴敷等,达到补益肾气,强身健体。

早卧晚起,养阳固精

《黄帝内经》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冬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生活有度,尤其是老人,最好能坚持早睡、晚起,以太阳出来后起床、22点之前睡觉为宜。顺应天时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科学进食,辩证施补

冬至要以“温补”为主。牛肉、羊肉、鸡肉、虾等食物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热量较高,中医认为它们性质温热,具有补脾暖肾、益气养血等功效,进补的同时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进补,平时日常饮食宜多样化,注意谷、肉、果、菜的合理搭配,辨证施补,缺什么补什么,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甘厚腻的食物;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补益津液的食物,如百合、梨、萝卜、白菜等,以维持肾中阴阳的平衡。

动静结合,御寒护阳

冬至起,天地万物的阳气开始升发,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运动就是最好的升发人体阳气的方式。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冬季天气寒冷,人体血管容易因受刺激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冬至后的运动,应在每天9点以后开始。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舒缓的有氧运动为主,运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自身的保暖,避免因衣物单薄而引起寒邪侵体。

精神调养,淡泊宁静

冬至万物闭藏,在精神调养方面,应顺应冬季收藏之性,静心养神,避免外界干扰和过度思虑,让自身处于淡泊宁静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乐趣,调节生活规律,主动增加与人沟通,充实生活,调动情绪。

注意保暖,躲寒躲冷

冬至气温偏低,人体极容易受寒,也容易生病,所以,冬至前后养生的核心就是躲寒、躲冷。一定要做好防寒工作,特别是抵抗力低的人群,如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婴幼儿、中老年人,更需注意保暖,以免寒伤阳气,发生流感。居室通风以白天阳光明媚、没有大风时为宜,晚间避免散失热气。要注意室内加湿,补水润燥。

供稿:李咏梅

编辑:杨莹

初审:仲晓敏

审核:王伟

审批:崔北勇

作者:admin

12345678910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