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口腔行动】最不可能的地方惊现牙齿!

罕见病例一:“卵巢齿”

“迷失”的牙齿  
患者女性,30岁,以“右腹部出现间断性轻微疼痛”为主诉就诊。医师检查后发现其腹部疼痛区域可触及一小膨隆,经X线片检查(图1)发现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X线片证实了“右侧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肿瘤中心为圆形、密度减低影像,提示有积液存在。
好消息是:即使不做肿瘤组织活检,医师也能断言这个肿瘤是良性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肿瘤中心区域可见12个较小的白色高密度影像,提示该处为硬组织(如骨组织等),根据这些白色影像的特殊外形,可以判断它们是长在肿瘤中的“牙齿”。
在手术取出的肿瘤(卵巢畸胎瘤或皮样囊肿)中果然发现有数颗牙齿。
“卵巢齿”是怎样形成的? 
 
 畸胎瘤的发生情况   在卵巢罹患的所有肿瘤中,畸胎瘤的发生率为25%~50%。正常的受精过程为,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附着在子宫壁上,慢慢发育成胚胎。在畸胎瘤的发生过程中,卵子未受精便在卵巢内开始不受调控的生长发育,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单性繁殖”,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卵子含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需的整套基因,所以畸胎瘤中可以发现多种人体组织,比较常见的是上皮来源的组织,如毛囊、皮脂腺、汗腺、指甲,大多数情况下还有牙齿,偶尔也会发现一些其他组织,如软骨、骨、甲状腺,甚至是脑组织,但这些组织的排列往往杂乱无序。
通常情况下畸胎瘤是良性肿瘤,大约90%的畸胎瘤内容物是可以被明确鉴别的组织结构;但也有10%左右的病例出现恶变,其内容物为未分化细胞。
畸胎瘤大小各异,小的肿瘤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大的肿瘤会引起腹部和盆骨区的肿胀疼痛。畸胎瘤一般只累及单侧卵巢,仅约10%患者的双侧卵巢同时受累。畸胎瘤好发于20~30岁女性,在极少数情况下,男性睾丸内也会偶发皮样囊肿。
 畸胎瘤中的牙齿   畸胎瘤内的牙齿数目差别很大,有的只有1~2颗牙齿(图2);有的则可以发现多颗牙齿,例如图3和图4展示的病例中,畸胎瘤直径达10 cm,内含18颗发育完整的牙齿。
有些畸胎瘤病例中的牙齿牙根周围可见牙槽骨,在极罕见的病例中甚至可以发现未发育完成的下颌骨,例如图5和图6展示的畸胎瘤直径超过15 cm,内含14颗牙齿和未发育完成的下颌骨,总重量为1.8 kg。
畸胎瘤中的牙齿由正常牙体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构成,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与正常牙齿无异,甚至可以观察到釉质生长线。这说明,即便是在卵巢这一非正常的发育环境下,牙齿的生长发育仍然受到机体周期节律的调控(阅读往期相关文章请戳☞《利用牙齿结构进行年龄推断的微观密码》)。
畸胎瘤中的牙齿外形,有的与正常牙齿相同,有的则只是简单的柱状结构,还有些形状介于两者之间。畸胎瘤中的牙齿类型,大多类似前磨牙或磨牙,少数类似切牙或尖牙,极少数类似乳牙;至于牙齿类型为什么这样分配尚不得而知。
畸胎瘤中牙齿牙釉质的生长节律非常缓慢,即便外形类似乳牙,也是近似正常恒牙的生长节律,而正常乳牙牙釉质的生长节律要比恒牙牙釉质快得多。这或许提示,畸胎瘤中的牙齿是在个体出生后与恒牙在同一时期开始发育,而不是像乳牙那样,在个体出生前便开始发育。
罕见病例二:“眼中牙”

“穿过”牙齿看世界  
眼科患者一,观察其左眼为正常表现,棕色的虹膜外由白色的巩膜围绕,正中心的黑色瞳孔对光反射正常(图7)。
眼科患者二,临床检查可见,左眼的巩膜为粉红色而非正常的白色,瞳孔周围没有虹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圆柱形结构,微微凸出于眼球表面(图8),这个奇怪的“瞳孔”也没有对光反射。以上这些外观使得该患者的眼睛看起来像机器人的眼睛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患者二这样的情况呢?是否眼睛受过外伤?或者有何异物在眼睛中?通过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求证,X线片可见与右侧正常眼睛不同的是,该患者的左眼中央可见一个不透光的白色影像(图9),提示这一物体极有可能是密度非常高的组织或金属,在人体中最常见的是骨组织,另外还有密度甚至比骨组织更高一点的组织——牙齿。
虽然不可思议,但该患者的左眼中央确实是牙齿的一部分,是由一位外科医师植入,作为人工晶状体的支架。
这一手术史无前例,奇迹般地让失明近20年的患者重见光明。手术全称是“骨齿人工角膜移植术”,其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是“眼中牙手术”。
 角膜盲  

眼球壁由外、中、内三层膜构成(图10),白色的巩膜在最外层,血管层(脉络膜)居中,最内层为神经层(即视网膜)。

光线在眼球中的传播途径为:首先通过最表浅的角膜(一层透明的、无血管的组织结构,与巩膜相连),进而穿过虹膜中间的瞳孔,继续穿过晶状体后,最终落在眼球后部中央的黄斑中心凹,这也是视网膜视觉最敏感的区域。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光感细胞上后,光感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并传递到大脑成像。

导致失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角膜层的透光性消失,阻挡了光线投射到视网膜的通路。另外,角膜屈光不正也会导致失明。但只要视网膜完好无损,医师就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治疗失明。

这类手术基本上不会引起排异反应,也不会导致移植患者像肾移植或心脏移植那样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因此,角膜移植术是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常规手术。但并不是所有的失明病例都适合接受角膜移植手术。在一些特殊病例中,角膜移植存在出现排异反应的风险,如外伤所致的严重角膜损伤、烧伤、干眼症等,这些因素会导致角膜不透光并形成较厚的疤痕组织(图11)。“骨齿人工角膜移植术”也就是“眼中牙手术”,是让这类患者重见光明的新方法。

“眼中牙”手术是如何进行的? 

 利用牙根支持光学圆柱   在上述特殊病例中,一些患者双眼同时受累,完全失明。为了让这类患者重见光明,需要在一侧患眼疤痕化的角膜上制造一个人工光线通路,在通路中置入可透光的圆柱体(即光学圆柱),以便光线穿过并最终投射到视网膜上;同时还需去除患眼原有的虹膜和晶状体。

这种手术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固定并支撑光线通路中的光学圆柱。迄今为止,最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牙根作为光学圆柱的支架,并将整个装置置入患眼中。这一了不起的手术最早由意大利的斯特兰佩利教授发明,后经数位眼外科医师不断完善,已被成功使用50年。目前,全世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专科医院可以完成这种高难度手术。

 “眼中牙”手术过程   整个“眼中牙”手术包括一系列相继在几个月内完成的独立手术。

由于角膜保护层——结膜缺失,患眼出现干涩症状,因此手术的首要任务是为受损的角膜重建新的保护层,并能提供足够的润滑液。对此,使用一层很薄的口腔黏膜,修剪成合适的形状,覆盖受损的角膜和白色的巩膜区域,并与眼睛前部组织缝合,使眼睛呈现出粉红色(图12)。口腔黏膜既没有毛发又富含唾液腺,是理想的供体组织。

接下来的手术需由两个团队合作:一个团队负责眼部手术,一个团队负责颌骨手术。

颌骨手术通常会选择健康的单根牙(多为上颌尖牙)作为“供体”。首先,同时取出上颌尖牙、牙周组织及其周围的牙槽骨(图13),沿着牙齿长轴剖成两半。然后,去除牙齿中间的牙髓组织,修整剩余部分成为“内层为牙本质、外层为牙槽骨、中间为牙周膜”的牙根片段,一般为厚3 mm、宽10 mm的矩形牙片;还要在这个牙片中央,根据光学圆柱直径制备一个圆孔(图14~图15)。最后,将光学圆柱镶嵌入牙片中央的孔中,即可得到“牙晶状体”(图16)。为了保证血供并维持其活性,“牙晶状体”一般会被暂时“寄养”在未受累侧眼睛的下眼脸等部位的皮下组织中。几周后再次进行眼部手术。此时的“牙晶状体”已被富含血管的新生组织包裹,需清理掉其正、反面的新生组织,仅保留边缘的新生组织用以和患眼角膜缝合。与此同时,移植的口腔黏膜组织已经在患眼重建,形成了稳定的保护层。术者翻开移植的口腔黏膜组织,暴露出受损的角膜,然后在受损角膜中央准备一个容纳“牙晶状体”的空间,同时切除原有的虹膜和晶状体。接着,将“牙晶状体”置于这个空间中并固定在周围的角膜组织上,再将移植的口腔黏膜层复位覆盖在“牙晶状体”上,还要在“牙晶状体”光学圆柱对应的位置上切开一个小孔,以避免口腔黏膜过度生长,阻挡光学通路。由于“牙晶状体”的植入,患眼移植口腔黏膜表面可见一个圆柱样结构微凸起(图17)。待手术确认成功后,患眼的外观还可以通过添加假体虹膜来改善。

如果患者没有合适的供牙,可由血型配伍的近亲提供牙齿,但极有可能引起排异反应而导致手术失败。目前,致力于“眼中牙”手术的学者们仍在努力继续寻找一种可以替代牙齿、更适合作为光学圆柱支架的材料,曾尝试过珊瑚等多种生物材料,但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

作者:admin

12345678910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