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医药】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方法多样疗效显著

市中医医院康复中心采用中药汤剂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丰富、治愈率高,避免后遗症发生。

1

典型病例

近日,康复中心针灸科收治一老年女性患者,发病三天来诊,已口服抗病毒止疼药物,效果不明显。患处为右侧胸背部,发为成簇水泡,自诉灼热疼痛难忍,寐差易醒,大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有力,诊为蛇串疮—肝胆湿热证。遂予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毫针围刺局部,取太冲、足临泣、液门透中渚、支沟、董氏奇穴手解、四花等穴,于龙头、龙尾处放血拔罐,龙眼穴点刺出血,最后予雄黄、枯矾等量,嘱患者自行回家用醋和香油同调,涂于患处。经中医药综合治疗一周后,症状好至九成,继续针刺三天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2

解疑释惑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蛇盘疮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以皮肤损害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可经飞沫和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以侵犯周围神经较多见,常表现为局部的红斑、水疱、疼痛等,经及时规范治疗,一般都可治愈。但如果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了中枢神经,则会引起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四肢抽搐等情况发生,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以药物或微创介入治疗方法为主。中医药学认为带状疱疹多由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导致脾失健运、湿蕴化热、毒邪易感,湿热火毒蕴积肌肤发病;或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未清,气血不畅所致;或因肝郁化火,外窜皮肤,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后期多因肝肾阴虚,气血不通。临床上以肝胆湿热证多见。

3

中药治疗

肝胆湿热型证见:疱疹初期皮肤上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热疼痛,伴有口干、咽干、口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疱疹中后期,可以用小柴胡汤加相关中草药等治疗。

4

非药物治疗

毫针治疗:每次取中渚等相关穴位,用泻法针刺治疗。局部病灶施以穴围刺,平刺进针。

火针治疗:加热火针,烧至通红,快速点刺疱疹部位,以刺破疱疹为度;或在火针治疗的基础上加拔罐,以疱液彻底拔出为度。

董氏奇穴:取手解等穴位,取对侧针刺,配合制污穴放血。年老体弱者不宜反复刺血。

易针取卦:艮坎巽离+内关。艮卦应胃,卦性为止,具有止痛止痒等功效,为治疗疼痛的首选卦位;坎卦应肾,具有滋阴潜阳、引火归元、调理三焦、调达上下气机升降等功效。巽卦主胆,应神经,肝为风木之脏,具有泻肝利胆,清热止痛、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离卦应心,主火,具有清热泻火、消炎的功效。

耳压治疗:用胶布贴压王不留行籽于神门等耳穴,患者每日自行按压。

刺血疗法:于疱疹局部点刺,迅速将火罐拔于刺络部位吸出紫血,起罐后再常规消毒;或龙头等穴刺血;或至阳穴刺血拔罐。

灸法治疗回旋灸:取靳艾条点燃后对疮面处施以回旋灸法,灸至患处皮肤发红,或疱疹由透明色转变为乳白色。

中药外敷:雄黄等中药研细粉末,醋或香油调和成糊状,涂抹患处。

穴位埋线治疗:以患病部位夹脊穴为主,再上下各取一对夹脊穴及阿是穴,利用埋线针将蛋白线斜刺埋入。

穴位注射:取疱疹部位相应节段夹脊穴、阿是穴,曲池穴,选相应注射药物进行注射。

 

医生简介

李冬杰

中医主治医师、硕士学位

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导师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珑教授;师承国家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安徽中医药大学顾植山教授,对五运六气有深入研究,临床上注重天人合一思想在治未病、常见病、疑难病上运用。擅长五运六气理论指导开展中药、膏滋方、针刺、艾灸、放血、拔罐等中医手段治疗常见病及疑难病。

主治:中风后遗症,延髓麻痹、眼肌麻痹,面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疼,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头晕,郁病,失眠,神经性耳鸣耳聋,脑鸣,胃炎,呃逆、脂肪肝,痛经,月经不调,崩漏、湿疹、小儿脑瘫,小儿腹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等疾病。

供稿:李冬杰
编辑:杨莹
校检:仲晓敏
监制:张凌霞
监审:杨勇飞

作者:admin

12345678910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