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养生
夜卧早起
春为肝气当令。春主生发,立春之后,人体内的肝气逐渐旺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而阴气相应逐渐消退,此时节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做到晚睡早起(晚睡并不是指熬夜),晚上23时进入睡眠,早晨7-9时(辰时)起床,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同时睡好子午觉(即每天11点到13点的午觉和每天23点到凌晨1点的晚觉),以利于肝气升发,以防春困。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保证6-8小时,中小学生9至10小时睡眠即可。
保暖防湿
春夏交替之时、冷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气候变化大,时热时冷,阴雨霏霏,湿气较重,人体容易感受寒、湿邪,要注意防寒防潮,做好保暖工作,不能过早减少衣服,要适当“捂一捂”,特别是老年人、患有风湿病、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人。
情志养生
清明乃追思先人之节,易生郁结悲忧之情。值此春深木旺之时,肝气升发至极,若情志失于疏泄,则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易诱发心脑血管病、肝郁及情志失调等症,故养生当重“舒”字:宜呼朋唤友踏青畅志、适时宣泄,避免过激情志,以利肝气条达,气机调畅,自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运动养生
“动则升阳,静则养阴”。清明节在旧时又称为踏春节,运动方式以和缓运动为主,不宜出汗过多,以免阳气外泄,推荐以下三类运动:
中老年人推荐太极、五禽戏等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气功功法;年轻人推荐徒步、远足等户外活动为主。运动时
★和缓运动型:如健走、慢跑等,且走且跑且停、时快时慢,快慢相间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改善心肺功能。
★休闲趣味型:如春游赏花、放风筝、踢足球等,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保健养生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健身术,可强健人体的精气神,对中老年朋友更为适宜。
饮食养生
省酸增甘
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饮食上宜清淡,少食酸来多吃甘,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曰:“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肝气旺盛,脾胃相对较弱,应当少吃酸味的食品,多添些甜味饮食,能够补益人体脾胃之气。另外,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还要注意选择一些健脾温胃祛湿的食物。
推荐食物
多吃“柔肝疏肝”的食物:荠菜、菠菜、韭菜、豆芽、玫瑰花、佛手、金橘、菊花等。
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可选择一些健脾、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扁豆、山药、薏苡仁等
少吃“生发”的食物:清明时节肝气旺盛时节,不宜进食羊肉、狗肉、公鸡、竹笋、海鱼等过于辛热、生发之物,以防生痰助火。
养生食谱
清明艾叶粑
做法:糯米粉与粳米等比例混合,配艾叶汁揉制,包入肉馅蒸食。
功效:艾叶草,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护肝利胆的功效。因此,在清明这个节气,进食由艾叶草做成的食物可以有效的清热解毒、消炎降燥并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茯苓山药莲子粥
做法:取茯苓25g,山药50g,莲子25g,猪瘦肉沫50g,粳米200g。
功效:茯苓养心安神、健脾利湿,山药益气养阴、健脾补肺益肾,莲子健脾利湿、养心益肾,猪瘦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粳米益脾胃、除烦渴。
桑菊薄荷饮
做法:取桑叶6克,菊花6克,薄荷3克,可放少许冰糖,煮沸代茶饮用。
功效:桑叶性味苦甘,有疏散风热,平降肝阳之效;菊花性味苦甘,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效;薄荷性味辛凉,归肺、肝经,有散热解毒之效。是清明时节,疏风清热,清肝降火之佳品。
经络养生
艾灸
中医认为春季易感寒湿之邪,可以艾灸神阙、足三里穴位,温阳除湿、健脾,来提高人体免疫力。
穴位按摩
清明节气养生以疏肝健脾和护阳为主。
期门穴
定位: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此穴为肝经的募穴,具有疏肝泻火、理气解郁之效。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向下按揉,按揉时要按住7-8秒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宜,时间为10分钟左右即可。
三交阴穴
定位:属足太阴脾经,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汇,能调节脾、肾、肝三经的气血,有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安神助眠等功效。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向下按揉,按揉时要按住7-8秒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宜,时间为10分钟左右即可。
供稿:崔莹春
编辑: 杨莹
初审: 仲晓敏
审核:王伟
审批:崔北勇